说到“习俗”,我们常见的习俗有端午节吃粽子,过年贴春联,中秋吃月饼。这些“习俗”都是是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那么这个所谓的8.8万的“习俗”是什么样子的呢?
虽然我们不知道确切是哪一年产生的8.8万彩礼的习俗,但是我们可以下面一些事实来判断。
清朝及以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银子,这个时候不可能有8.8万彩礼的习俗。
民国的时候,流通的是法币和金圆券,也不可能是有8.8万彩礼的习俗,否则以金圆券后期的购买力,那么8.8万的金圆券还买不了一根火柴。
刚建国的时候,采用的是旧人民币,比值很低,也不会有8.8万彩礼的习俗。
直到80年代,全国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月,这个时候结婚是所谓的“三大件”、“三转一响”,这些东西的价格都很低,全加在一起有几百块就不错了。更何况当时相当多的人结婚就是把两个人的行李搬到一起就算是结婚了,根本没有什么彩礼的说法。
到了90年代,当时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北上广)一套几十平的房子,只要不是地段在市中心估计都不超过10万块,当时全国的平均工资估计不超过500/月,也不可能出现8.8万彩礼的说法。
很大可能是这个所谓的8.8万彩礼的“习俗”,更大可能是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最近十几年乃至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把这么短时间内出现的现象当做天然正义的“习俗”,有点过份了。8.8万更像是一个“行情”。
作者:ZZZZ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5472703/answer/3374061555
来源:知乎